Open/Close Menu THE HONG KONG STROKE SOCIETY WAS FOUNDED IN APRIL 2001 AND IS NOW REGISTERED AS A LIMITED COMPANY IN HONG KONG. THE SOCIETY HAS BECOME A CHARITY ORGANIZATION IN HONG KONG SINCE 2007.

「黃金三小時」是怎樣來的呢?

當缺血性中風發生,腦部血管因出現血栓而受到阻塞,腦組織因欠缺血液供應氧氣和糖份而漸漸趨向壞死,整個過程是需要經歴一段時間,而並非立即發生。因此,如果在腦細胞缺血壞死前,能夠把握時機,將受阻塞的血管及時打通,讓缺血組識回復充足的供血,便有很大的機會能把腦受傷的情況逆轉,從而增加中風的康復和降低殘障的程度。

在1995年,美國的國家神經及中風疾病研究院(NINDS)發表了一項臨床試驗報告。這試驗裡大約有三百名中風病人被隨機分成兩組,一半病人給予合成的組織胞漿素原活化劑(recombinant rt-PA),簡稱rt-PA,是一種能把血栓溶解的藥;另一半病人給予安慰劑(對照組)。試驗結果發現,當急性缺血性中風發病三小時內使用了rt-PA,對於中風康復的機會和降低殘障的等級,於三個月內比對照組高三成(30%)。

在這項研究裡,三小時是這樣運算的:由病人出現中風徵狀(例如:半邊身體無力、突然嘴歪、吐字不清等)那一刻開始計算,如果病人能夠於三小時內抵達醫院、並且接受電腦掃描檢查,顯示中風非出血性,而是缺血性,加上腦部受損程度不是十分嚴重的話。那麼,便能夠給予rt-PA,利用此藥嘗試把受阻血管打通,回復供血,能大大解低中風後的後遺症。

因為這項重要的研究,便形成了醫學界利用「三小時」作為分界點,但對於中風病人來說,三小時實在是一個緊湊的時限。現實的情況是,有許多病人可能因為忽略了中風的徵兆和嚴重性,而無法於三小時內抵達醫院。因此必須設法令大眾大力關注中風治療的迫切性,人們便利用不同的形容詞和字句嘗試加強大眾的意識,例如:「Time is brain」、「Golden 3 hours」等等,能產生廣告效應及宣傳性。中國人或許喜歡「黃金」,因此比較流行「黃金三小時」的說法。

「黃金三小時」只是口號?

「黃金三小時」——這個琅琅上口的五個字,於過去廿年以來,在推廣和加強大眾意識方面的確起了重要作用,但誰會想過當初曾經出現顧慮的聲音?

有人認為「三小時」並非重點。實際上,中風後的腦部受損情況才是最大重點,絕不能籠統地說三小時內就可以救,超過三小時就無法醫治。每個病人中風的範圍和程度都各有不同,都需要接受評估之後才能夠確認rt-PA的使用能否對該病人帶來益處。

假如有一位中風病人,他出現徵狀後一小時便抵達了醫院,但電腦掃描顯示大部分的腦細胞已經受損壞死,在這種情況下,即使病人在「黃金三小時」之內到達醫院並把阻塞的血管打通,也未必能夠幫到這名病人,甚至乎會弄傷這名病人。這是因為受傷後的腦細胞血管會變得十分脆弱,情況有如家中受損的水管,如果這時候打開水掣,讓水流過受損的水管,水便會從水管的裂口處破出四濺,水浸房間。因此,當腦血管阻塞後造成腦細胞嚴重受損,如果勉強用藥溶解血栓,打通受阻血管之後,血液會從受損血管滲出,反而會併發嚴重腦出血。

所以「時間」只是一個觀念,實際上中風後的治療成效還是要看腦部情況本身。

因此,「黃金三小時」只是一個口號。

最新的缺血性中風檢查與治療

當病人中風後抵達醫院,均需要接受腦部電腦掃描來分辨到底是不是出血性中風。如果掃描結果顯示腦部沒有出血的情況,便能由此推斷該中風屬缺血性中風。電腦掃描的優點,是檢查速度快,能準確測出腦部有否出血,但其缺點是難以判斷腦部受損和血管的阻塞情況。

現時有較好的檢查方法,能讓醫生評估缺血的情況。例如磁力共振,或注射顯影劑的電腦掃描,經過電腦程式分析,能夠得出腦部受創程度、範圍有多大、已死的腦組織有多少、缺血的腦組織有多少。

在現時的臨床治療上,部分病人如檢查結果顯示腦細胞受損情況不大,腦組織大部分只是缺血,並非壞死,可以選擇接受腦部「通波仔」手術,醫生會把導管植入腦血管內,然後利用抽吸的方法,吸走血栓從而打通血管,恢復腦部血液供應。

不管怎樣,愈快到醫院一定是愈好

儘管「黃金三小時」說穿了只是一句口號,但假如出現了中風的徵兆,必定是愈快求醫便愈好,可以選擇的治療方法也會愈多,這是不爭的事實。

(韓 方 光 醫 生)

Follow us: